首頁 > 延邊科協(xié) > 科普宣傳 > 在丹霞山,上一堂自然科學課

手機版百姓熱線
空白

在丹霞山,上一堂自然科學課

2025年01月15日 09:01

圖為丹霞山僧帽峰晚景。葉輝蘭 攝

七彩地理

寒假即將到來,很多學生和家長都在計劃假期去戶外來一場親子活動,既能親近大自然放松心情,又能增加運動量鍛煉身體。作為地理教師,筆者認為,爬山是不錯的選擇,推薦廣東地區(qū)的居民考慮丹霞山。丹霞山因其獨特的地質構造、宜人的景色,以及豐富的人文歷史遺跡,而擁有極高的科普和研學價值,是培養(yǎng)和拓展青少年科學視野的“自然學校”。

丹霞地貌是我國的一張國家名片,這是由中國人發(fā)現并命名的地貌名稱。其外形“頂平、身陡、麓緩”,是一種具有陡崖的陸相紅層地貌。廣東仁化縣丹霞山是“中國丹霞”的發(fā)現地和命名地,2010年被列入《世界遺產名錄》。

研學丹霞,解密山之奇

丹霞山“色如渥丹,燦若明霞”,叫人浮想聯(lián)翩。大家有沒有好奇,山石為什么如此紅?

這是大自然一場精彩絕倫的“魔術表演”。億萬年前,這里曾是一片河湖縱橫的區(qū)域,大量的泥沙、礫石隨著水流不斷沉積,一層又一層,如同書頁般緩緩交錯堆疊。巖層中的含鐵礦物成分,在后續(xù)干熱氣候的催化下發(fā)生氧化,為巖層染上了標志性的紅色,這便是丹霞山那一抹絢麗色彩的由來。

丹霞山,隨處可見形態(tài)奇異的巨石。最神奇的當屬“天下第一奇石”——陽元石。陽元石最初與后方山體相連,恰好兩者之間存在的垂直節(jié)理在地殼運動下發(fā)育成裂隙,隨后恰到好處的持續(xù)外力風化,導致其分離,巖石進一步發(fā)生球狀風化,形成今日模樣。讓人不得不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。

穿行在丹霞山區(qū),其人文景觀獨具奇妙之處。像雪巖寺、夢覺關等眾多廟宇建筑依山而建,嵌入崖壁的洞穴中,構成又一奇景。為什么建筑多建在峭壁上呢?原來陡崖中形態(tài)各異的洞穴,通常分布在丹霞山交錯堆疊的、較軟的粉砂質泥巖夾層中,易被風化侵蝕而掏空,上層較為堅硬的砂巖、礫巖后期受重力影響脫落,洞穴隨之擴大或貫穿。在陡峭的崖壁上,洞穴為僧侶或山民提供了天然庇護之所,造就了如今這般獨特的人文與自然相融合的奇妙景觀。

登丹霞山,撼山之險

清文學家袁枚在《游丹霞記》中這樣描述丹霞山之險峻:“絕壁無蹊徑,惟山脅裂一縫如斜鋸開?!薄叭藗壬砣耄季玫寐?。攀鐵索升,別一天地?!薄耙环虺置B飛不上?!?/p>

袁枚筆下的丹霞山,險峻之姿展開眼前,讓后人得以遙想當年攀登的艱險。時過境遷,如今陽元山“云崖棧道”和“九九天梯”更是人與自然攜手打造的驚險挑戰(zhàn)——棧道沿著略向內傾斜的垂直節(jié)理開鑿而成,狹窄處僅有一步寬,階梯筆直,仿佛稍一挺直腰板,就要翻下百米懸崖。

下山時必經的“九九天梯”,是接近垂直和窄到只能斜步而行的石階,兩側懸崖,望之雙腿發(fā)抖,只能手腳并用摸索而下。石階高矮不一,形狀依山而定,每一步都讓人提心吊膽,而此地恰是風景絕佳處。險峰引得無數勇者前來,憑勇氣和決心欲與古人試比高。

丹霞山為何如此陡峭險峻?這里的沉積巖膠結得很結實,抗風化剝蝕能力強,外力只能沿斷層裂隙和垂直節(jié)理切割。經風化、侵蝕、崩裂后,山體巖層地勢變得陡峭,人們也就難以攀爬。

如果家長帶青少年到丹霞山,那么,通過攀登丹霞山既錘煉了他們的體魄,又鑄就其鋼鐵意志。

游丹霞,賞景之美

游丹霞山,在山頂賞日出霞光萬丈、日落余暉脈脈,悟天地造化之美;在山腰探訪廟宇、賞摩崖石刻,撫摸凹凸有致的蜂窩巖,悟人文與自然和諧之美;走累了,就乘船游錦江,水上觀丹霞,倒影隨著波光搖曳生姿,別有朦朧詩意之美。

丹霞山四季變化,景各不同。丹霞山此般多元的審美體驗,使青少年于自然與人文科學之境暢游,有助于情境學習,提升科學素養(yǎng)。

新的一年,老師家長應帶著青少年多走進大自然,領悟萬物奧秘,汲取智慧源泉,開啟屬于孩子們的人生腳本,留下他們的成長足跡。

(作者范惠系廣東省汕頭市潮陽區(qū)棉城中學地理教師,葉輝蘭系廣東省河源市東源中學地理教師)


[ 本作品中使用的圖片等內容,如涉及版權,請致電。確認后將第一時間刪除。聯(lián)系電話:0433—8157607。]

延邊信息港 / 延邊廣電客戶端
標簽: 丹霞山  丹霞  風化  青少年  大自然 

信息廣場

登錄天池云賬號